惠来县是粤东古邑,广东省著名侨乡,海洋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惠来置县的500年间,对传统文化是忠实的,建县之初,就兴建了惠来学宫。
文庙记
惠来有海滨邹鲁之称,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惠来县在科举考试中有4人中举,一科四举使得当时的惠来县成为历代美坛,惠来学宫在学子考取功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惠来学宫兴建于明嘉靖五年,1525年,是由当时的惠来知县蒋恩主持修建的,学宫在县城的北边,全县的秀才都集中在这里读书。
嘉靖十八年,1538年,学宫被台风摧毁。
嘉靖十九年,1539年,通判魏一恭、诸燮改建学宫定于县城的东边,就是现在的惠来一中的校址。
经过不断的改建扩建,到清朝的雍正九年,1731年,惠来学宫已有规模。
明万历四十一年,16 13年,教谕黄卷、训导张乃心会同乡绅,捐资修路,学宫门前道路全部铺为石路。
路的东西两端有两座牌坊,这两座牌坊是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县张秉政主持修建的。到康熙四十九年(1720),知县王偀重建这两座牌坊。
两座牌坊的中间有一面照壁,挡住学宫的棂星石门,避免路过的人对学宫内里一览无遗。
照壁的南边是学宫的泮池,泮池的北边是学宫的棂星门,现在仍然在惠来一中,成为历史的见证。
学宫里面的圣殿,挂有万世师表的牌匾,孔子牌位就在这个圣殿里面。
史地记
惠来县属于广东省揭阳市辖县,位于广东省的东南沿海,潮汕地区的南部,东邻汕头市,西接汕尾市,北临普宁市,南濒南海。
明嘉靖三年,1524年,朝廷置惠来县,当时县里的官府设在惠来东。
从明朝嘉靖三年设立惠来县,一直到清朝的末年,惠来县始终隶属于潮州府管辖。
从1949年到1959年,惠来县先后有一些乡镇村分别划归普宁县、陆丰县。
1992年,惠来县从汕头市析出,分属揭阳市管辖。
人物记
惠来学宫的兴建和扩建以及修复,从明朝到清朝,有数任知县和主管教育工作的教谕,都曾经做过贡献。仅择其中几位简要介绍。
一个人物是惠来县的第二任知县蒋恩,他是惠来学宫的修建者。蒋恩,是广西全州人。嘉靖五年(1526),明嘉靖三年(1524)始置惠来县,其时尚无县衙。第二任惠来知县蒋恩1525上任,1531年离任,在惠来任知县6个年头。
蒋恩初到惠来时,因为没有县衙,只能借住民房。嘉靖五年(1526)四月,蒋恩开始兴建县衙,同时也开始修建学宫。
从明嘉靖五年(1526)到清雍正九年(1731),经过205年共72任知县的不断修葺建设,惠来县衙已经初具规模。
明清惠来县衙就是现在的县政府驻地,惠来学宫就是现在的惠来一中校园。
一个人物是修建惠来学宫牌坊的知县张秉政,张秉政是陕西人,清康熙年间任惠来知县。在惠来任职期间,张秉政一是修建了学宫的牌坊,惠来学宫前面有一条东西是铺路,路的东西两端有两座牌坊遥遥相对,西边是起凤坊,东边是腾蛟坊,这两座牌坊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知县张秉政主持修建的。
张秉政在惠来任职期间做的另一件事,是于清康熙廿六年(1687)主持纂修的《惠来县志》,这是入清编修的第一部《惠来县志》,也是现时流传最早的惠来县志,原藏于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是全国现存唯一孤本。张秉政编修的《惠来县志》共十八卷,成为现存流行的反映惠来历史全貌最早的县志。
还有两个人物, 魏一恭,福建莆田人,进士,明嘉靖十九年以刑部员外郎谪任潮州府通判。诸燮,浙江余姚人,进士,明嘉靖间以兵部主事谪任潮州府捕盗通判,这两人在当时都是降职安排到潮州任职的,到任后都属于兢兢业业为当地发展尽心尽力的官员,嘉靖十八年惠来学宫被台风吹毁后,嘉靖十九年,当时在潮州任职的魏一恭、诸燮就复建了学宫,从原来的县城北边迁移到了县城的东边,就是现在的惠来一中的校址,现在依然为惠来的教育事业发挥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