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民俗文化,了解九鳄舞、鹤舞、龙舞、狮舞、潮州音乐、打渔歌……

惠来九鳄舞:该民舞运用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层面上反映了潮汕大地的人文因素。通过舞鳄的艺术手段,反映出民众在清正廉明官员的支持下,敢于向-势力作斗争的正义行为。它无形中也是对祸害势力的嘲讽和讥笑。“舞九鳄”不仅在惠来乃至潮汕地区具有影响力,在海外潮人的心目中,也称得上别具风格的民间舞蹈。

 

 

 

民间信俗(打火醮):“打火醮”又称“建醮”,始创于清中期,是惠来独有的一项民间庙会活动。每十年举办一次虔诚、隆重设清坛祭神的形式,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生意兴隆,传承延续于惠来境内,距今二百八十多年。

 

 

 

葵潭镇鹤舞:惠来县葵潭镇鹤舞,是当地流传久远的民间舞蹈。鹤乃民间喜庆吉祥之物,有鹤立鸡群、鹤发童颜、松鹤延寿及瑞鹤兆丰年之说。每逢春节、元宵及喜庆之日,常活动于社区的广场、街头等场地。其风格挺秀、色彩绚丽、刚健活泼,尤以夜间演出更为壮观,为群众所喜爱。

 

 

 

该舞的形成来源于当地的一则民间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乡村屡受附近一邪法了得的魔王肆虐,乡民苦不堪言。而一仙人为解救黎庶,用七天七夜的时间与邪魔展开激烈的搏斗,最后战而胜之。上帝为表彰仙人的壮举和祝贺村民从此平安祥和,遂派七只白鹤口含吉祥花朵,到仙人居住的山峦翩翩飞舞以示庆贺。尔后苏氏家族以其传说作为创作主题,形成了“瑞鹤献宝”的群舞。在演出结束时,舞宫灯的演员站成圆圈的队形,七只白鹤高居其中,称“七鹤归岽”。

 

靖海景屏(飘色):或称活景、藏景、美景屏。是一种广场游展式造型艺术。以戏出场面为内容,人物由小童扮演,配以一定景物。真人(故叫活景)假景定格造型,构成一定主题的景观。游展时或配以锣鼓八音,更具气派,成为春节期间或盛大节日的拔尖节目。靖海镇有张、林、曾三姓,以造景闻名,代代相传。靖海的景屏(飘色),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即为天罡为首的甲年游美景,每小年举办一届,意为纪念惠来甲申年置县之甲为仁之说。汉扬雄《太玄断》“庚新金:甲断仁也。”范望注:“庚义也,甲仁也。”叶子奇注:“庚属金为义,甲属木为仁。”甲取和谐仁德之意,祈望靖海以仁德天下,民人享仁德之恩。统治者仁、受治者也仁,两者和谐共处。

 

 

 

 

在筹办惠来置县30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靖海艺人学习外籍师傅的技巧,制作景屏参与庆祝活动。后每逢游神赛会,或节庆、庙会等均保留此项目参游,直接延续到新中国成立。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曾于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中断了近10多年的时间。改革开放至现在,该项目得发扬光大,并加入很多现代技术设备,使景屏更加壮观诱人、神秘惊险、美不胜收。

 

潮州音乐:民国初期,县内有儒家乐社,又称闲间、乐社,系能奏会弹之人,在工作之余,组合弹奏。县城有“怡情社”乐班。民国36年(1947)又创“陶情社”,为精通、喜爱潮乐者聚合的小团体,并起了积累、整理乐谱的作用。

 

 

 

 

方言歌: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汕方言为表现形式的叙事长诗。唱歌册时,依歌册唱诵,歌声悠扬悦耳。听者边作手头工作,边听曲文。唱歌册只凭唱者顺口朗诵,七言、五言、浅白押韵,四名一韵,无乐伴奏。

 

唱渔歌:渔歌内容反映渔民生活与生产。1958年神泉镇业余剧团曾整理渔歌多首,其中《歌唱新渔村》曾参加汕头地区民歌汇唱。

 

 

大锣鼓:大锣鼓,为惠来县春节期间供游行表演的文娱活动。一队大锣鼓的组成可多达上百人,头尾可摆1~2华里。前有大旗招展,后有锣鼓铿锵,丝竹悠扬。大锣鼓演出时,队前用一根青竹挂一幅红幡,上金字“国泰民安”。接着是大旗队,肩扛大旗,一队数十人,多者上百人、徐徐前进。接着是以24面大锣(有的多至32面),8付深钹,10只海螺为主的乐队。

 

鳌舞:方言称舞鳌,鳌鱼用竹、木、布扎形彩绘制成,长3尺,龙头鱼身。舞者手擎鳌鱼挥舞。有5只。在锣鼓伴奏下,有追逐、穿花、跳径、跃龙门、咬斗、喧春等动作。

 

 

 

 

狮舞:方言称舞虎狮。惠来县春节至元宵有舞狮习惯。狮身是一幅近丈的黄布,狮尾为一大簇流芳状的红麻丝。舞时,一人在前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尾,按锣鼓节拍表演。动作神态有理毛、舔背、抓痒、瞌睡等。

 

 

 

 

还有一种称“高跷虎狮”,由于当地习惯把狮虎兽读虎狮,且是踩着高跷而起舞的,因而称为“高跷虎狮”。惠来县东陇镇寄陇村的高跷虎狮舞,是有着300年历史的传统舞蹈,该舞以猫科动物狮虎兽的原型而得名。舞狮者肢踩高跷,并增加一位戴面具的狮娘。舞狮后,有武术表演,多为南派的手拳、棍、叉、双刀、双锏等真功夫。有的还表演纵身火圈的惊险动作。传说中,狮虎兽能驱魔降邪。因此每当新春佳节,当地民众便跳起此舞,祈望新的一年合社吉祥平安。另者,为营造浓烈的氛围,该舞充实了武术表演。两者合一,既有威猛、滑稽、的狮虎舞,又有刚劲有力的武术博击;既有2米高的舞蹈造型,又有围成圆圈的演武场面,形成引人入胜的立体效果。

 

龙舞:方言称舞龙。惠来县舞龙,始于清咸丰年间。青山乡的螃蟹村和葵潭镇的长春村,有舞“双龙抢宝”的节目。光绪年间,惠城镇英内村开始组织舞龙队,此后,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舞龙。龙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绘制作,九节或十一节为一条龙,一鼓一锣一钹伴奏。动作有反肚、翻滚、跳龙门、追珠等。

 

 

 

英歌舞:惠来英歌舞,一队英歌大体分为刚健雄浑的扣棒为“前棚”;丰富多彩的戏曲为“后栅”。集舞蹈、戏曲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