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民俗-元宵节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汉高祖刘邦逝世,吕后篡位,后周勃、陈平趁吕后病亡一举平定“诸吕之乱”,拥立刘邦之子刘恒登基为汉文帝,该天为农历正月十五,汉文帝为了与民同庆,便把该天定位元宵节。由于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官、地官、人官,所以以正月十五当天为天官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官赐福。而在潮汕地区,元宵节又是花灯节,该民俗源于佛教,始于东汉,在《僧史略》有记载:佛祖释迦牟尼降服群魔是在西方佛历十二月三十日,即我国的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降魔,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为提倡佛教,便下令在元宵节,官民一律挂灯,从此蔚然成风。历代都把张灯、赏灯作为一大盛事。在该天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活动,而其主打内容为灯,故又称灯节,据有浓厚的游乐色彩,故我们称其为闹元宵。

 

在惠来,元宵节又是准“情人节”。在旧俗元宵,惠来未嫁姑娘有坐大菜,即芥菜,摇竹丛求得好郎君的行为。还有民谣说:“坐大菜,坐了有人爱。坐竹丛,坐了正合人。“元宵花灯鼓乐、游神赛会甚多,此时此刻,未出嫁的姑娘行动较自由,往往成组成群参加活动,有些胆大的会约心上人在竹园、菜地相会,也有些男子会专窥姑娘坐大菜、摇竹丛。明代潮剧《陈三五娘》元宵观灯而定情,都是此类风俗的反映。久之,元宵成了少男少女寻春约会相亲的情人节。中国没有情人节,但古诗所云:“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正是元宵时节。在当代的一些农村地区还能看到这些民俗。在城镇,元宵也有不少旧俗与时尚的活动,加上国外传入的情人节日期多在元宵前后,所以城镇男女青年也会有相亲约会的浪漫情调。于是,元宵逐渐有了准“情人节”的习俗。

 

那么在惠来元宵节有哪些活动呢?

 

兴灯,在上一年出生的男孩及娶进门的媳妇必须在这一年的正月举行兴丁仪式。产男孩算全灯,娶媳妇算半灯。要在地头老爷庙里挂上莲花灯,有些还用灯屏(即用泥和布做成古代人,让它们聚合在一个厅堂中)。有的地方,分灯糖、花生豆,或甜粥,或大油粿,或请人喝擂茶(即用爆米花加茶水,有的还加芝麻,没爆米花则用干饭泡茶);有的农村,还要办酒席宴请亲友。

 

看新娘。即在旧俗元宵节第二夜,上一年娶的媳妇需艳装靓扮,立于厅旁,由长辈陪伴,让邻里亲友观看,而红漆方桌上需放着茶点,招待客人品尝。在新中国建立后,该习俗就没有了。

 

摆社。指在神庙前、祖祠前摆设各种精制粿品和瓜薯麻豆甘蔗等,以及专力饲养的三牲,还有家藏珍贵玉石、书画、古董等。

 

游神赛会。即将神庙里的神像抬出来,游神给社众赐福的习俗。游神的程式是:子时落殿,即将神像从殿上抬下来。擦洗之后,置于厅上让人供奉。装好肩具之后,于上午9时左右出游。随行有锣鼓班、八音班、大旗。隆江一带还有小锣鼓班,由十几岁的少年演奏。善众当街设祭,叫“三献”。游遍各社之后,于下午7时左右进庙。先把神像扎稳,由8个壮汉将神像倒转。这时漫天炮竹齐响,震天动地,浓烟滚滚,神像在炮火纷飞中由壮汉扶起来,快速冲进庙中。游神仪式就结束了。

 

娱神游艺。娱神游艺有多种艺术形式:大锣鼓管弦乐队、笛套锣鼓队、标旗队、涂下戏、木偶戏、潮剧、英歌舞、布马舞、鳄鱼舞、鳌鱼舞、鲤鱼舞、舞狮、舞龙、彩旱船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部门的倡导和辅导下,大都成为单独存在的文艺表演形式。近年有些地方有游神活动,这些艺术形式又被动员去参加游神。

 

赛灯、猜谜。赛灯是元宵夜的群众文娱活动。各社展示古装灯屏,让人观赏,小孩子人手一把蛤蟆灯、鲤鱼灯、鼓灯,大街小巷自由玩耍,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猜谜是有文化的成年人在元宵节的一项高品位活动,谜栅灯火辉煌,观众挤成一片,鼓声咚咚,当猜到精彩的谜时,观众哄然欢呼,气氛热烈。此外,惠来城乡还有荡秋千的活动,惠城东郊、北栅,前詹石峻村,溪西后山村较为盛行。

 

惠来地区的闹元宵是很热闹的,欢迎大家来惠来游玩!